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oa 高强不锈钢筋与UHPC的粘结锚固性能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5001 为了研究不锈钢筋与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 UHPC)的粘结性能,制作了12组36个试样进行中心拉拔试验,研究了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配箍率、钢筋直径及钢筋品种对不锈钢筋与UHPC的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研究不锈钢与UHPC在锚固段的粘结应力分布,分析导致试件劈裂破坏的原因.通过统计回归对钢筋混凝土粘结强度表达式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加适用于不锈钢筋UHPC粘结强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修正的粘结强度表达式可较为准确地求出不锈钢筋与UHPC的粘结强度.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633 642 5421808 李海云<sup>1</sup>,吴文辉<sup>1</sup>,侯楠<sup>2</sup>,李然<sup>1</sup>,邓瑞婷<sup>1</sup>,赵晶<sup>3</sup> 方钢管灌浆连接节点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07021 模块装配式钢结构中不同模块间的连接方式对节点的承载能力和结构整体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借鉴海上风机桩基础连接对已有的钢模块间方钢管梁柱节点连接方式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带有抗剪键的灌浆连接方式.为了研究灌浆连接抗剪键设置准则,设计了7个方钢管灌浆连接试件并进行了轴压测试,研究了抗剪键的高度h和间距s对试件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并调查了各试件的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外套筒钢材的强度需要和灌浆料强度进行适度的匹配.此外,增加抗剪键的数量可以显著提升试件的极限承载能力,但随着h/s变小,抗剪键提升承载能力的效率会降低.抗剪键数量一定的情况下,适当的增加抗剪键间距s能够略微提升试件的极限承载能力.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643 651 6123211 李涛1,2,肖彬1,李勇1,李炀1,王小平2,1,邵永波3 任意荷载作用下梁-柱的新型实用算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48 采用渐进积分法研究了简支梁-柱分别在横向分布力、横向集中力和力偶作用下的弯曲问题.构造了各种荷载作用下梁柱的四阶微分迭代方程和边界条件.首先选取简支梁只有横向荷载的挠曲线作为梁柱的初函数,然后将初函数代入梁-柱的四阶微分迭代方程进行积分,得到下一次迭代挠度函数,依次进行迭代积分运算.编程计算出了用轴力放大系数表示的最大挠度、最大转角和最大弯矩的简单多项式解析函数.经过六次迭代,与精确解相比,当梁-柱所受的轴向力是欧拉临界力的1/2以内时,误差可以控制在1%以内,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工程精度要求.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652 660 2425317 郭春霞1,李银山2,孙永涛3,李子瑞2 磷铝酸盐相变材料对受火混凝土高温损伤的同步修复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7012 火灾高温效应下,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内形成大量宏、细、微观裂缝(或高温损伤),严重削弱受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如何有效修复高温损伤对改善受火混凝土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研制的磷铝酸盐相变材料掺入硅酸盐水泥,高温冷却过程中借助相变材料的固液固相变,实现同步修复受热水泥基体内高温损伤.通过确定磷铝酸盐相变材料对硅酸盐水泥高温后抗压强度、微观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影响规律,研究了磷铝酸盐相变材料对水泥基体内高温损伤的同步修复作用和对水泥高温后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研究表明,掺加磷铝酸盐相变材料的水泥试件高温后微观结构完整,基体内裂缝明显少于纯水泥试件.高温后,掺加磷铝酸盐相变材料胶砂试件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纯水泥胶砂试件.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661 668 5721449 高芙蓉1,2,3,姬永生1,2,3,马占国1,2,3,仇群彤1,3,张洁1,3,4 旋挖机钻进过程的力学响应特征及地层强度确定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8021 旋挖机的现场钻进参数表明随钻参数如钻进率、钻杆钻速、动力头压力及扭矩等实时改变可定性入岩判别,由此建立切削力与压力的关系,为地层辨识及终孔设计提供依据.以某输电变站场址为研究对象,建立旋挖钻机全钻头的三维数值模型,模拟钻进过程中的给进力、扭矩实时变化及地层响应特征.结合地层物性特征与钻机随钻参数的关联性,建立多因素协同控制的地层强度模型,基于三维数值模型获得各工况的给进力及地层强度,与地勘及监测计算的地层强度值吻合,说明三维数值模拟表征地层强度的合理性.最后,基于该三维模型计算不同钻进深度的地层强度并进行持力层辨识,实际与设计的入岩深度一致,表明数值模拟地层强度确定持力层的可行性.其成果可为不同物性地层的旋挖机终孔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667 686 8976896 张立君1,刘先珊2,3,牛万保2,3,郝梓宇2,3 冻融循环对黄土剪切屈服与破坏行为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6043 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剪切屈服与破坏行为的影响,基于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中主应力条件下的真三轴剪切试验结果,得到了广义剪应变与应力比的关系曲线,确定出屈服点及其相应的屈服应变和屈服应力,进一步对屈服应力和破坏应力进行了比较,并对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破坏准则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力比η、屈服应力qy、破坏应力qf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都呈现出先减小后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随着b值的增加都呈现出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屈服应变εy大致分布在0.3%到1.6%之间,屈服应力均小于破坏应力;冻融循环作用对π平面上破坏轨迹的形状影响不大,而对其大小会有显著影响,且破坏应力点的破坏轨迹与Lade准则的预测结果较为一致.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669 676 6541674 郑方1,邵生俊2,王松鹤2,刘乃飞1,王永鑫3 多螺旋箍筋增强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5052 和普通复合箍筋相比,多螺旋箍筋对混凝土不仅具有更加优异的约束效果,同时还能节约钢材.提出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采用多螺旋箍筋进行加强.考虑节点约束强弱、节点位置、施工方式以及箍筋形式的影响,共设计2组足尺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节点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以及强度退化等抗震指标展开讨论.结果表明强节点试件在梁端发生弯曲破坏,弱节点试件在节点发生剪切破坏.这些节点试件中,装配式中间节点破坏位移较小,滞回曲线更加饱满,延性系数更高,承载力更好.装配式边节点的破坏位移、延性系数、强度、刚度优于现浇节点.此外,多螺旋箍筋增强装配式梁柱节点承载力试验值均大于理论值,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具备较好的安全冗余.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687 696 11736147 裘煜1,邹小舟1,罗运海1,李丽娟2,武念铎3,熊哲2,谢龙盼2 古建筑琉璃瓦抗冻融性影响因素探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40 自然环境中的冻融作用不仅会造成琉璃样品表面釉层脱落,还会导致胎体断裂等严重破坏.以清代琉璃瓦及现代烧制琉璃瓦为研究对象,分析胎体和釉层的化学组成、形貌、致密度、显气孔率、吸水率、抗冻融性等.结果发现,冻融产生的破坏主要为胎体开裂和釉层脱落两种类型,部分样品在釉面脱落的同时带下了相邻的胎体.现代烧制琉璃瓦整体上呈现较好的抗冻融性能,较低的胎体吸水率可提高琉璃瓦的抗冻融性能,胎釉中间层尤其是化妆土层可缓解冻融过程中胎体体积的变化对釉层的破坏;在烧制条件相同时,Al2O3含量的降低与K2O含量的升高有利于提高胎体的烧结程度,进而提高琉璃瓦的抗冻融性能,研究成果可为古建筑修缮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697 703 6732518 李静<sup>1</sup>,李雪婷<sup>2,3,4</sup>,王菊琳<sup>2,3,4</sup>,郑贵元<sup>2,3,4</sup> 黄土湿陷对预制管廊受力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7023 黄土地基遇水湿陷后具有不均匀沉降特征,对修建于其上的预制管廊结构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危害.地基湿陷使得预制管廊结构可能出现开裂、错台、扭转甚至廊体坍塌,影响预制管廊工程的安全运营.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通过不同配比配制四种不同湿陷性的人工黄土,经过试验后得到与原状黄土湿陷性相似的配比.并将其作为试验用土,开展湿陷性黄土地基对预制管廊结构受力性能影响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人工配制湿陷性黄土能够较好的模拟原状黄土特殊性质,在管廊受力方面,相较于顶底板横向应变,基底全幅浸水对于管廊前、后侧板应变影响幅度较小;浸水湿陷过程中会打破管廊与周围土体原有的受力平衡状态,引起应力重分布现象,且顶板和底板极易发生受拉破坏;在黄土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后,预制管廊结构会呈受弯、受扭状态.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704 711 4100623 董志磊1,刘辉2,李鑫3,邓博团2 沿海复杂地层深基坑地下水控制引发的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7062 针对沿海深厚富水复杂地层开展了基坑降水回灌试验,分析了基坑降水回灌过程中地下水位、地表沉降和邻近建筑物沉降等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深厚富水复杂地层降水会导致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同时将引起剧烈的地表沉降,当回灌量与抽水量逼近平衡时,地表沉降趋于稳定.基坑降水回灌过程中,地表沉降变化时程曲线会出现明显的转折点,回灌开始后地表沉降值仅有小幅度的抬升,但先期沉降基本无法恢复.回灌开启时间与地表最终沉降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但对地下稳定水位影响不显著,同抽同灌工艺对地表沉降控制的优势明显,好于先抽后灌及先灌后抽工艺.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工程的降水设计与环境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712 719 5988618 阮艳妹,徐文田,李牧羽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研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901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经十余年发展已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基于规划学科发展及未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通过对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属性及内容的总结反思,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从“效力+效用”的评估视角,从实施导向、责任导向和权益导向出发,尝试构建包含空间落实、资源维护、公众满意度三个层次、五个步骤在内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方法体系并实践应用,进而分析总结提出完善动态规划编制体系及开展规划实施机制和规划实施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结论与建议,以期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720 728 6811895 王新文<sup>1</sup>,易雨婕<sup>2</sup>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思考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3052 当前,我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匹配,出现了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持续增长、城镇与乡村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双“超标”、城镇与乡村建设用地增减速不协调等问题.这由于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以外出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在城镇和乡村同时被赋予建设用地、乡村规划大多沿袭城市规划的增量模式、城乡规划控制重城镇轻乡村等原因.其本质源于城镇和乡村人民的收入水平、生活品质存在较大的差异,人民被动“两栖”于城镇和乡村.未来,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强化城镇与乡村的整体联动,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思维;需关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指标的跨行政区流动,进一步完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要求;需强化乡村建设用地管控,进一步优化“三区三线”划定思路.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729 738 4906746 王阳<sup>1</sup>,郭开明<sup>2</sup>,苏练练<sup>3</sup> 北魏平城营建规划设计研究评述与展望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7018 北魏平城作为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自建的都城,在都城链条中承前启后,是后世多民族都城规划的范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北魏平城营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文献有限并较为零散地记载了平城的营建活动;考古发现及“二重证据法”为平城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多学科围绕空间复原中的宫城位置、宫郭形制、城市边界、规模及规划理念等展开研究.但由于受制于研究材料的限制、研究范式的桎梏和学科间的壁垒,北魏平城是古都研究的薄弱一环.未来平城规划研究要立足其民族文化融合和规划史上过渡的典型特征展开,展开多学科综合研究.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739 743 670257 高元<sup>1,2</sup> 基于历史信息转译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2023 以太行山中段平定地区的3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主体,从历史地理学的交叉视角出发对平定地区378篇历史文献信息进行地理化转译,转译共计257个地理坐标点,以此构建平定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探讨太行山中段平定地区传统村落及相关转译点位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演变特点、空间分异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点位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多层线性分布,多中心集聚的特征,主要形成多个由古驿道串联的村落组团;(2)点位呈现“中心城镇次级城镇中继站”的线性文化遗产节点结构;(3)受到交通、海拔、坡度、河流四大因素的影响,点位呈现开放交流的分布逻辑和自由多变的选址特征.依据上述研究,探索太行山中段平定地区传统村落联合相关非传统村落的结构性、集群化集中连片保护发展模式.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744 755 9314252 张婉仪<sup>1,2</sup>,王金平<sup>1,2</sup>,曹如姬<sup>1</sup> 晋中传统山地民居适应地形的节地营建模式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5026 为在晋中地区乡村振兴建设中达到集约高效的利用土地、缓解人地矛盾的目标,基于节地视角,探究了晋中传统山地民居与地形的适应关系及其空间特征.首先分析了不同山地地质、坡度条件下民居基面的施工工艺,提出“勒脚式、下挖式、挖填结合式”三种民居基面的处理方式;其次采用坡度分级的分类方式,结合民居实例探讨每类地形中民居院落的组织方式及空间特征,提出了“缓坡地形、斜陡坡地形、急陡坡地形”三大类院落与地形坡度相互映射的营建模式;最终通过对典型民居所在地形坡度、占地面积及土地利用率的量化统计分析,揭示了晋中传统山地民居土地利用率与民居所在地形坡度呈现正相关趋势的节地规律.提出了晋中传统山地民居在基面处理空间组织节地机理三方面适应于地形的节地营建模式,体现出传统民居在解决人地矛盾中所呈现的营建智慧,对当代乡村振兴建设活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756 765 5927755 辛雨辰,严少飞,韩卫然,罗康诚 夏季室内风速对中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div><br /></div>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6059 教室环境与学生身心健康及学习效率息息相关.基于前期研究,本文旨在保证其他舒适环境参数前提下,探究夏季室内风速变化对中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关系.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研究与学习效率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室内,设置四组风速(0、0.4、0.8、1.2 m/s),记录各工况下受试者的测试任务正确率及反应时间,进而分析不同工况下风速大小对受试者学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0.4 m/s风速内,受试者健康舒适程度维持最高且基本保持不变,风速大于0.4 m/s后,随风速的增加,受试者健康舒适程度迅速下降;(2)0~1.2 m/s风速内,正确率及学习效率先提升后下降,反应时间先减少后增加,三者峰值均出现在04 m/s风速下;(3)夏季教室内最佳风速推荐值为0.4 m/s.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766 773 11918256 蒋婧<sup>1</sup>,秦石磊<sup>1</sup>,云旭鑫<sup>1</sup>,王登甲<sup>2</sup> 高原寒冷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适宜性及经济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4028 通过对拉萨某办公建筑室内外温度实测,发现该建筑北向房间室内温度不满足供暖要求.为寻找供暖系统问题,探究北向房间不满足要求的原因,充分考虑高海拔、强辐射等气候因素的影响,首先基于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朝向差异化研究,提出三种节能改造方案并分别进行DeST能耗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方案2改造后供暖季的总供热量比方案1减少了50-79%,方案3比方案1减少了52-50%,围护结构改造效果显著;其次进行节能性分析,对空气源热泵运行参数进行高原修正,并提出热源设计改造方案A(改造围护结构并加装电热膜)和方案B(直接更换空气源热泵),对这两种方案分别进行经济性分析.结果显示,保留原有设备的方案A比方案B初投资费用节省101.02万元,年运行费用节省0.533万元,生命周期费用节省105.38万元,是可以优先推广的既有建筑改造方式.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774 782 3597969 赵娟,周波涛,白艺飞,高俊梅,强天伟 西安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205031 为有效提升公园绿地的服务价值,为协助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以Quick 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样地实测三维激光点云数据为主,采用微分法定量描述了西安市兴庆宫公园绿地系统三维绿量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价值.初步形成定量分析研究方法可用于西北乃至其他生态脆弱区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评价,可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乡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1)西安市兴庆宫公园绿地系统三维绿量较高,为149 602.856 m<sup>3</sup>;(2)兴庆宫公园绿地系统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由大到小依次为固碳量&gt;释氧量&gt;滞尘量&gt;吸收二氧化硫量,固碳效益贡献率最高,对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3)兴庆宫公园绿地系统年固碳、释氧、滞尘、吸收二氧化硫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达到了705 412.466元,其价值比例分别是77.27%、 0.08%、3.97%和18.68%.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05期 783 790 3505464 李凤霞<sup>1</sup>,宋昆仑<sup>2</sup>,冯晓刚<sup>1</sup>,李萌<sup>1</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