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78025);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SF-143)
第一作者:陈 磊(1977—),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E-mail:434683529@qq.com
(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 of Arch. & Tech., Xi'an 710055, China)
spontaneous space; old communities; index 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optimization strategy
DOI: 10.15986/j.1006-7930.2023.01.017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建设健康城市,健康社区是健康城市的基本单元.2020年,随着《健康社区评价标准》的批准发布,我国健康社区建设有了具体的参照标准.在长期缺少设计师介入的老旧社区中,居民源于生活需求,自主决策对社区空间环境进行建设改造,形成了功能复合、形态多样、尺度不一的社区“自发空间”.社区自发空间满足了居民的多元生活需求,成为居民个人资源和社区公共资源复合化利用的载体,一定程度地缓解了社区空间环境与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但由于未经专业设计,通常被认为是无序杂乱、不利于个人和环境健康的[1].与此同时,老旧社区也因既有结构和空间的限定,难以完全达成健康社区的多元标准[2-7].参照国内外相关健康社区标准和研究成果,结合西安老旧社区实际情况,以健康社区为导向分析自发空间的特征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对西安老旧社区的健康改造和其他图景式健康社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国外对健康社区的研究比较成熟,主要有三个被广泛认可的官方健康社区评价标准[8-9].一是2017年国际WELL建筑研究院发布的《WELL健康社区标准试行版》,其评估范围涵盖整个社区,并在社区健康评价的基础上得到了社区环境规划的改造方向.二是2009年美国发布的LEED-ND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价体系,其突出特点在于结合了新型城市规划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及趋势,提出了紧凑开发、交通导向等建设模式,引导开发商与居民互相协作,强调社区多元融合[10-16]; 三是2000年英国发布的生态家园评价体系,其主要针对新建或改建的小住宅和公寓[17].
国内相关研究中,王一[18]提出健康社区应满足居民活动需求和保护客观生态环境; 宁扬[19]选取健康管理、健康空间、健康交通、健康建筑、健康人文和健康身心六个维度进行指标构建; 朱晨宇[20]提出空气质量、水环境、社区舒适、健身空间、人文打造、社区服务六个健康要素; 刘倩[21]制定了健康住宅、健康环境、健康活动、健康社会、健康交通和健康设施六方面的评估指标.新冠疫情暴发后,一批学者从公共卫生或防疫角度细化了健康社区目标,梅磊[22]将其重新定义为平疫结合型社区,并从交通、环境、设施等八要素构建了健康社区的规划体系; 冯君明等[23]从疫情传播特性和空间影响因素切入,提出从空间布局、环境功能、要素设计三方面完善健康社区环境规划.2020年9月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批准发布的《健康社区评价标准》形成了我国健康社区建设的行业标准.
通过对国内外四个健康社区评价标准的归类梳理,发现空气、水、卫生与生态环境等八项指标是其共有内容.结合西安市老旧社区的发展及改造的实际情况,排除空气、水、光等受原有规划结构和空间格局限制而难以通过改造进行优化的健康要素,以居民个体健康和社区整体健康为重点,选择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氛围和健康服务四个易识别、易操作的指标体系作为其健康评价标准(图1、表1).其中,健康人群是主体,健康环境是基础,健康氛围是保障,健康服务是纽带,四者相促相生.自发空间主要由公共资源产生,内嵌四个指标体系的交互关系,关系社区的公共利益,是老旧社区健康改造的关键基础(图2).
西安老旧社区根据建设背景、空间特点和居住人群的差异可分为三类:一是1950—1980年代的街巷型老旧社区,主要沿背街小巷成片分布,建筑密度高,道路狭窄交错.二是1980—1990年代单位家属院型老旧社区,社区内外围墙分割,建筑规则行列分布,配套服务完备,内向性强.三是1990年代的商品开发型老旧社区,其规划理念与服务设施等已逐渐落后.三类社区的主要矛盾均聚焦于社会变迁中健康生活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受多元因素影响,其自发空间具有生活导向下的偶然性和既有环境的限定性,并呈现随性生长、短期动态性与长期稳定性共存的特点(表2).
自发空间的主要功能类型包括商业经营、居住空间扩充、房屋安全改造、卫生治理、日常休闲交往、景观环境美化、文化宣传展示、社区停车等(图3).调查发现,自发空间的建设中有约18%的住户因生计而砸墙开店,有32%的住户通过占用公共资源扩充居住空间.家属院型老旧社区中,50%以上的自发空间被建设为卫生治理设施和建筑附属物等非直接活动空间.这些客观存在反映了居民亟待满足的真正生活需求,也体现了未来社区健康改造的重点.
街巷型老旧社区自发空间多依街巷及建筑外墙带状分布或依空地散点分布.单位家属院型老旧社区自发空间多贴近楼体、社区围墙、公共空地及道路尽端,如建筑死角的绿化空间、道路尽端的储物房等.商品开发型老旧社区的公共环境和设施可以基本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自发空间较少、密度较低.
在既有空间限定下,自发空间多呈条带状及块状形态(图4),尺度大小不一,既有不足1 m2的花盆摆放空间,也有较大的机动车停车空间.按照空间的开放程度,可将自发空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开放式条带空间,其长宽取决于楼体、公共空地及其附属空间尺度.二是条块状半开放空间,一般由顶面和不完全围合的立面构成,立面大多高2.5~3.1 m,顶面尺度随平面和功能而定,如户外遮阳茶座,座位面积约3 m×2.8 m,顶面会因遮阳而适当扩大.三是相对私密并向心的块状空间,通常位于楼体拐角、道路或场地尽端,面积一般不小于4 m2,高度不低于2.2 m.
老年人是自发空间的主要使用者,且女性占比较高,其次是中年人和儿童,青年人对自发空间的使用频率较低.不同社区相同年龄段使用者的活动目的高度相似,其中,老年人对空间需求强弱的排序为:生活辅助>日常活动>建筑附属>卫生治理>文化宣传>商业>交通; 中年人为:生活辅助>日常活动>卫生治理>建筑附属>文化宣传>商业>交通; 青年人为:生活辅助>日常活动>建筑附属>卫生治理>文化宣传>商业>交通; 儿童为:日常活动>生活辅助>商业>文化宣传>建筑附属>卫生治理>交通.
根据空间区位和服务范围可将自发空间分为三级(表3).一是楼体单元级,多位于单元楼门两侧、建筑外墙内凹处、正对一层商铺处或正对单元出入口处,功能较单一.二是楼间邻里级,多产生于楼体之间、交通空间侧面、社区出入口附近或公共用地内,尺度较大,功能丰富,如健身、晾晒、休闲、墙体绿化、路边休憩等.三是社区级,多为沿街或分布在社区出入口的流动商业摊点.
居民重视个人和家庭生活,有较高意愿参与符合个人和家庭利益的自发空间建设活动.但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公共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为扩大空间权益和个人利益而将公共资源占为己有,侵害社区公共利益并影响社区安全,对公共属性较强的自发空间建设热情较低,居民难以形成对应的健康习惯和健康行为.
自发空间切实缩小了老旧环境与新建环境的差距,丰富了空间的功能层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资源的复合利用和社区健康发展,但自发空间的随意性和多变性也导致其难以被准确预控,其无序建设也引发了系列问题(图5).
卫生环境.道路两侧或建筑死角等堆积着大量的生活废弃物,虽暂时满足了居民杂物处理、扩大室内空间的需求,却挤压了公共生活空间,甚至造成大量的消极空间.
生态环境.通过自主砌筑花坛、盆栽摆放、空闲土地播种等多种方式,自发空间极大程度地补充了社区早期绿化的不足,提升了微空间环境,但总体未能将绿化与雨水径流结合起来,实现海绵管理.
交通条件.大多老旧社区未配建足够的停车场库,居民的自发停车使得交通空间被过度侵占,不仅影响车辆通行和居民日常活动,也带来了消防安全隐患.
公共空间.自发空间有限缓解了居民户外活动需求与环境间的矛盾,但针对性仍需加强.例如,一些社区增加了乒乓球桌,希望为居民创造运动健身的条件,但由于社区居民大多是体质偏弱的中老年人,运动积极性不高,空间设施未能做到需求导向下的有效供给,空间利用率被进一步降低,各类自发空间的建设也使得社区原本的公共空间受到侵占.
文化氛围.老旧社区受资金和空间限制,缺乏社区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户外运动场馆等设施,难以满足5~10 min生活圈的文体设施要求,文化氛围淡薄.现有的文化墙、宣传栏等设施并未得到规范设计与清洁养护,墙面斑驳不堪.
社区认同.物质环境的破败导致居民想逃离而又无力,精神文明建设不佳,引导居民共同推进人文建设的难度较大.部分自发空间也割裂了社区的景观风貌,抹去了老旧社区居民的历史共同记忆.
自发空间带来了新的社区服务和管理问题,导致社区管理低效失能,部分社区“脱管、失管、弃管”.部分社区存在相关条约规定,但执行力无法与之匹配,社区管理成本逐渐增加.较多社区的居民缺乏“消费者付费”和“主体”意识,居民参与社区共治共管时的路径不通、热情不高、力度不大.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健康促进理念认为:健康的社区环境可以促进居民健康活动,进而提升社区整体健康水平.针对老旧社区自发空间的问题特征,可从环境建设出发,通过塑造良好的公共属性、调控适应性的功能尺度、再生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制定适用的建设管理规范,遵循“筛选整合、属性转化——动态调控、功能尺度优化——贴近生活、强化归属认同——规则约束、共治共管”的整体思路,促进自发空间的公共化、动态化、多样化、生活化、特色化、规范化,提升老旧社区的健康水平(图6).
促进私有空间公共化.一是针对经营性自发空间,可视其能效转化所有权,在原有基础上酌情改扩建或功能置换,丰富社区的健康元素,如针对健康人群的托老托幼、针对健康环境的交通改善、针对健康氛围的文化休闲、针对健康服务的医疗服务等,同时也能为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扩充性生活空间予以拆除,后期可综合原功能进行二次规划改造.第三,对于居民个体因扩大室内空间及安全改造形成的自发空间,可根据后期制定的规范导则更新完善(表4).
提高空间开放度和利用效率.针对部分自发空间开放性弱和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可从平面和立面入手,通过调控空间边界提高其开放性和利用效率.平面上,可增加曲折界面以增强场地开放性,刺激自发活动; 也可打破边界连续性,设置更多出入口,提高空间易达性和使用频率; 对于边界过于曲折、内部导向不明的自发空间,则可规整边界,保证空间功能和形态完整.立面上,使自发空间其与外部环境相互渗透,同时为居民创造进入公共空间的便利条件(表5).
混合空间针对性优化.针对公私属性兼具的自发空间,简单拆除通常会触及居民利益,引发争端,因此,需要对空间使用需求和频率等要素展开调查研究,制定不同时段的活动规范.若私人活动与公共活动冲突则应以公众利益为先,转化其私有属性或将其取缔; 若私人与公众错时活动、互不干涉,则可保留优化现状空间以保证空间利用效率.
自发空间的优化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社区全生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不同的功能需求及形态尺度,创造出亲民的动态弹性空间,实现空间与生活需求的动态契合.
空间尺度的弹性调控.一是针对突发事件或需求变化,在空间内部利用动态边界促进形态尺度的动态适应.二是针对长期稳定但空间尺度不足或浪费严重的自发空间,根据空间的使用人群、使用频率、功能需求进行等级化规划调整,使空间承载能力与空间活动需求相匹配(表6).
空间功能的弹性调控.通过留白和复合功能的配置,满足居民的文化、商业、景观绿化、户外活动等多样需求,支撑社区的健康氛围和健康环境.功能复合层面,一是强化适合于各类人群的通用功能,如健身场所.二是布设功能多样,形式多变的设施,如多功能折叠桌椅(表7),促进单一功能复合化.此外,针对大规模、高频率使用人群,应规划专用空间以保证其日常活动的有序开展.
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是增强社区认同的必然要求.自发空间的优化中应适当植入地域和社区独特的文化要素,延续社区生活、精神和文化脉络.
借鉴居民营建智慧.一方面要梳理并延续积极的自发空间搭建方式,对于带状空间,可以延续其景观美化和社区交往功能; 对于脱离建筑单体、具有明显室外功能的个体空间,可以针对绿化美化、休闲游憩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 对于被建筑完全围合、空间尺度较大的块状空间,可因地制宜置入多样的空间功能.另一方面要参考居民搭建空间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形成舒适宜人、成本低廉、美观耐用的生活场所.
良好的自发空间营建需要较高的自组织能力.自组织能力的缺乏导致了自发空间成为居民权益角逐、买卖人情、私占公共资源的工具,不断消耗社区公共资源.因此,促进自发空间的健康发展,既要依靠政府的法规约束、物业的合法管理,也需要规划设计的有效引导、社区公众的积极参与,即制定明确的空间改造利用导则,促进社区事务的公众参与和共治共管有序进行,合理安排自发空间的源起与归属.
有序的自发空间建设能有效推动老旧社区健康资源的合理分配及社区健康功能的完善,形成健康社区自下而上的持久发展动力.存量规划背景下,以健康社区为目标,研究自发空间的民间智慧和问题不足,有利于为老旧社区的健康化改造提供新思路,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西安老旧社区自发空间既有其自身特点,也有一定的社会共性,在厘清建设现状、设定健康指标、评价健康特征的基础上,从空间属性、功能尺度、文化特色、管理规范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为其他老旧社区的健康改造提供了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