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凝结硬化后,稳定性问题不仅对混凝土质量和力学强度产生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威胁到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进而缩短工程结构的服役寿命.本章节将从稳定性对混凝土保护层渗透性、钢筋-混凝土界面缺陷和钢筋锈蚀起始时间三个方面的作用机理展开系统阐述.
3.1 混凝土保护层渗透性
当环境中的氯离子通过混凝土保护层到达钢筋表面之后,会与钢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导致钝化膜局部破坏进而引起钢筋锈蚀[55-59].在这个过程中,混凝土保护层渗透性对钢筋的保护作用显得十分重要.Gao等[7]通过改变水胶比和减水剂用量设计了六组不同稳定性的混凝土拌合物,并分别采用0.8 mm和1.1 mm两种不同振幅的振捣棒进行振捣密实,振捣时间分别为15 s和30 s,最终获得150 mm×150 mm×366±4 mm尺寸的混凝土试件.标准养护28 d后,使用切割机将混凝土试件沿浇筑高度方向平均切成三部分,然后在试件顶部和底部混凝土中分别取样进行电通量试验来测试混凝土保护层的氯离子渗透性,结果如表2所示.同时,提出式(3)对氯离子渗透性沿浇筑高度方向的差异率进行评价,结果如图6所示.
SCl=2[((CT-CB))/((CT+CB))]×100% (3)
式中:SCl为氯离子渗透性沿混凝土浇筑高度方向的差异率,%; CT为试件顶部混凝土的电通量,C; CB为试件底部混凝土的电通量,C.
表2 混凝土顶部和底部的电通量结果[7]
Tab.2 Results of electric flux at the top and bottom parts of concrete[7]
图6 混凝土顶部和底部之间的氯离子渗透性差异率[7]
Fig.6 Difference ratio of chloride permeability between the top and bottom parts of concrete[7]
从表2中可以看到,混凝土试件顶部的电通量结果总是大于试件底部,说明试件顶部的氯离子渗透性更大.这主要是由于新拌混凝土的离析、沉降和泌水,骨料下沉,浆体和气泡上浮,使得位置较高处混凝土骨料含量更少、孔隙率更大,导致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较差.同时,更多的粗骨料沉积在混凝土底部,“曲折效应”和“稀释效应”会降低混凝土底部区域氯离子的扩散和传输性能[60-62].另外,由图6可知,试件顶部和底部的氯离子渗透性沿浇筑高度方向的差异率随振捣的振幅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差异率可达到72.1%,并且振捣时间的影响程度比振幅更大.因此,振捣导致的骨料离析和沉降对工程结构长期耐久性的影响应引起重视,因为外部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更容易在混凝土试件顶部区域侵入,一旦钢筋发生锈蚀,锈蚀产物体积膨胀会使混凝土保护层开裂破坏,最终导致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发生劣化.
Muslim等[63]研究了稳定性对混凝土物质传输和耐久性的影响,发现尽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注意避免过度振捣,但内部骨料还是会经历一定程度的离析和沉降,导致混凝土试件顶部的孔隙率和渗透性比底部的更高,即混凝土保护层对有害物质入侵的抵抗能力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Panesar和Shindman[8]通过试验发现,混凝土保护层不同部位处的耐久性能存在差异,由于在新拌阶段离析和沉降现象的出现,硬化后混凝土顶部的氯离子渗透性、吸水性、冻融质量损失和砂浆带厚度都比底部的更大.同时,他们还指出即使是按照现行规范使用优质原材料和合理配合比制备的混凝土仍容易出现稳定性不良的问题,进而对硬化混凝土的传输性能和长期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新拌混凝土稳定性不良,混凝土硬化后出现的蜂窝、麻面、露筋等缺陷,也会影响工程结构的质量和耐久性.
3.2 钢筋-混凝土界面缺陷
钢筋-混凝土界面可以被看作是钢筋混凝土中的第三相,在界面处形成的缺陷对工程结构耐久性有着重要影响[64].Mohammed等[65]在实际工程中发现,水平布置钢筋的底部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容易形成一层泌水区,在水泥发生水化以后,该区域便会产生一些孔洞等缺陷.这是由于新拌混凝土稳定性不良,各组分因密度差异沿浇筑高度方向发生相对移动[1,66]:在重力作用下,骨料下沉到底部; 在浮力作用下,浆体、气泡向顶部迁移.特别是浆体和气泡在上浮过程中遇到水平布置的钢筋而运动受阻,聚集在钢筋底部,当混凝土凝结硬化后最终形成孔洞和空穴,即所谓的“界面缺陷”[67-68].
钢筋-混凝土界面缺陷的存在会导致界面处的孔隙率和渗透性显著高于混凝土基体,成为结构发生耐久性劣化的薄弱区域.Cai等[69]设计了两组不同稳定性的混凝土拌合物,离析百分数、砂浆通过率分别为13.07%、8.11%和12.13%、5.19%,试件标准养护28 d后,基于硝酸银显色法对钢筋-混凝土界面的氯离子渗透性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见图7.可以发现,由于离析和泌水引起的钢筋-混凝土界面缺陷的存在,氯离子在界面处的渗透深度(特别是下界面)明显大于混凝土基体,并且对于稳定性越差的混凝土和布筋高度越高的钢筋,其界面氯离子渗透性更大.
图7 氯离子渗透深度试验结果[69]
Fig.7 Results of chloride penetration depth test[69]
Angst等[70]指出,对于稳定性较差的混凝土,振捣过程中气泡更容易上浮积存于水平钢筋下方,且离析、泌水更为明显,从而在钢筋下方的界面内形成更明显的缺陷.Chen等[71]基于背散射电子(BSE)图像也发现,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处有一条“多孔带”存在,其宽度与水胶比、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参数有关,并且钢筋周围的多孔带呈不均匀分布,钢筋底部界面多孔带区域的宽度明显比顶部和侧面界面的更大,如图8所示.此外,Soylev和François[72]、Zhang等[73]的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界面缺陷尺寸与浇筑时钢筋下方的混凝土高度有关,布筋高度越高,钢筋底部聚集的浆体和气泡越多,泌水区面积变大,最终形成的界面缺陷也更大.
图8 钢筋-混凝土界面微观结构[71]
Fig.8 Steel-concrete interface microstructure[71]
3.3 钢筋锈蚀起始时间
氯离子侵蚀引起的钢筋锈蚀是导致混凝土结构过早失效的首要因素[74-78],因此,稳定性问题对钢筋锈蚀起始时间的影响需重点关注.Cai等[79]认为,由于新拌混凝土稳定性不良出现离析和沉降,引起混凝土硬化后保护层的抗氯离子渗透性随高度呈现降低趋势,会导致布筋高度较高处的钢筋在更早时间开始发生锈蚀.他们设计了150 mm×150 mm×500 mm尺寸的钢筋混凝土试件,布筋高度分别为50 mm、250 mm和450 mm,在仅考虑混凝土保护层由于稳定性问题引起的渗透性沿浇筑高度方向差异性的情况下,通过模型预测总结了不同稳定性混凝土中各布筋高度位置钢筋的锈蚀起始时间,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对于同一组混凝土,450 mm高度处钢筋的锈蚀起始时间总是早于50 mm和250 mm高度处的钢筋,并且当振捣时间、骨料密度和骨料粒径越大时,混凝土表现出更大的离析和沉降程度,使得不同布筋高度钢筋的锈蚀起始时间之间的差异性变大.
值得注意的是,若将离析和泌水引起的钢筋-混凝土界面缺陷也考虑进去,不同布筋高度处钢筋锈蚀起始时间之间的差异会表现得更大.Page[80]通过试验发现,氯离子易在钢筋-混凝土界面处累积,导致钢筋表面的局部区域在较早时间内达到临界氯离子浓度.Silva[81]研究发现,钢筋锈蚀总是趋向于从钢筋下表面先开始发生,这是因为钢筋下表面更容易形成界面缺陷.Yu等[82]和Zhang等[83]在试验中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们发现即使氯离子扩散到钢筋下表面的路径长于扩散到钢筋上表面,钢筋锈蚀也总是从钢筋下表面先开始发生.除此之外,Soylev和François[72]、Hartt和Nam[84-85]还发现,钢筋锈蚀总是趋向于在钢筋-混凝土界面内缺陷尺寸更大的地方先发生,并且界面缺陷尺寸越大,钢筋锈蚀发展速率越快,由于钢筋-混凝土界面缺陷尺寸与布筋高度呈正相关,导致布筋高度较高处的钢筋更容易发生锈蚀.
表3 不同稳定性混凝土中各布筋高度钢筋的锈蚀起始时间[79]
Tab.3 Corrosion initiation times of steel bars at different heights in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stability[79]